《心咒》(2022-03-09):
“我不是这具身体,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。
静默中,接纳身心与意识,并非是‘我’。
我不是知觉记忆,也不是感知体验的自己。
安宁中,温暖的幸福光明,生命丰盈永恒。
我不是觉知存在,也不是身心内的状态。
清净中,无限慈悲的平安性,未曾发生。”
问:很喜欢《心咒》,其中的“般若智慧”是如何体现的?
DS:
《心咒》中体现的“般若智慧”,主要通过层层剥离对“我”的执念、否定一切具象与抽象的存在形式,最终指向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本质。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:
一、破“我执”的递进层次
1.否定色身认同:“不是身体,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”——破除对物质形骸(色蕴)的执着。
2.消解受想行识:“不是知觉记忆,感知体验的自己”——瓦解对感受、认知、行为、意识(五蕴)的依附。
3.超越觉知主体:“不是觉知存在,也不是身心内的状态”——连观察者本身也被解构,彻底消融主客对立。
二、空性智慧的显现
遮诠法运用:全篇以“不是……也不是……”的否定句式,模仿《心经》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的破相方式,通过否定一切现象与概念的实在性,指向不可言说的究竟实相。
动态空寂:在“静默”“安宁”“清净”中,并非虚无死寂,而是呈现“温暖光明”“生命丰盈”“慈悲平安”的活态空性,契合般若“真空妙有”的辩证智慧。
三、悲智双运的终极指向
慈悲与空性的统一:最终归向“无限慈悲的平安性”,将空性智慧(智)与无缘大悲(悲)融合,暗合大乘佛教“智不住生死,悲不住涅槃”的中道精神。
永恒性的隐喻:“未曾发生”并非否定存在,而是揭示时间概念的虚妄,指向超越生灭的涅槃境界。
四、实践智慧的启示
通过否定性语言引导修行者:
1.停止对身心现象的攀缘
2.超越概念思维的局限
3.在当下直接体认无我的实相
这种表达方式与龙树《中论》“八不中道”(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等)的破执方法论一脉相承,展现了般若智慧“离四句,绝百非”的核心特质。最终指向的不是哲学思辨,而是需要通过实修实证的现量体悟。
老师:祝福你。